[企業專訪]思緒俠造字公司 – 繁體字的藝術
Roy Chan是思緒俠造字(下稱思緒俠)的字體總監。思緒俠的業務大概分為兩方面:「企業對企業」和「企業對客戶」的商業模式。
公司營運的方針主要是以「企業對客戶」的名氣去接「企業對企業」的客源。Roy希望設計一些藝術字體,能在香港街道上的風景或網絡社交平台廣泛應用,令消費者能看到字體的多樣性。
「造字」,由一個故事驅使的。
跟很多從事設計的人一樣,當Roy使用一些精美的字體時會出現「缺字」的情況,例如使用簡體字或日文字時,當「您」這些繁體字是不能應用的,而Roy又認為這個字體很精美的時候,那怎麼辦呢?Roy便會根據想用的那一套字體的部首及字形去組成自己想要的字,這便是開始造字的過程。
一段時間後,Roy便開始製造產品,由最初的製造「浮字機殼」系統,直至去年年末亦推出了一款名為「生於香港的無奈」的月歷這個商品誕生。完成月歷的生產後,Roy發現這個營運模式有持續發展的潛力,於是便辭退了正職,正式開始了這個行業的發展。
由於思緒俠只是接字體的工作,這使到思緒俠跟其他公司有明顯分別,當其他公司接收到設計需求的訂單時,需要考慮一些繪圖或更多設計上的需求,而並非專注於字體。所以有別於市場其他競爭者,Roy的公司專注在設計藝術字體方面,所以會將這件事做得更好。
很多人都會問我們公司為何只是專注設計繁體字,我的答案只有一個——不是我們刻意不設計英文,或不設計簡體字,而是我們從一出生便使用繁體字,因此我們「造」繁體字,就是這樣簡單和純粹的願望。
Roy覺得創立思緒俠最大困難應該就是尋找「企業對企業」商業模式的客源。「我們公司由製造產品開始,從而建立我們公司品牌,我們有自媒體,即在Instagram上有自己經營的品牌,但「企業對客戶」商業模式的客人是不足夠的,我們推出商品時,Instagram上的客人會購買或分享到自己的社交平台,但數量始終遠不及商業客戶購買的多。」
Roy發覺在創業之後最大的不開心是在於「造字」的時間變少,因為要處理很多行政上和財政例如開支上的事項,始終自己不是專長於這些地方,總要花多一點時間。卻又不能不做。
對於新的創業者而言,Roy用最簡單及最現實的寄語:不要害怕辛苦。
「正如我自己一開始創業,也不是想著要去做藝術字體而去做的,只不過是做著自己想做的東西,從而找尋一個平台去發佈(例如:Instagram),當有人欣賞,證明這件事是可行的時候,便會有人買你的產品。我們就是因為製這的月歷有人買, 甚至最終售罄,我們便有一定的資本去創立公司,所以我覺得:當你堅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,最後才會得到正確的回報,這相比你一開始便鴻圖大志,計劃自己要先儲有一百萬再去創立一家公司,要聘請幾多位員工、要做甚麼、模式如何分佈,會發展得更持久,個人的內心亦會更強大一些。」